找到相关内容83篇,用时4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道绰《安乐集》的念佛法门[*](一)

    除了心意的作用外,还兼带持续不断的摄念动作。  (3)除了心意的作用外,重覆称的动作。  也就是说者都以“心意的作用”为主轴,此外(1)有“观、忆想”的意思,但没有称之意;(2)强调持续性;(3)加强外在“称”的部分。  在阿含部当中,有“、六、十”等词,其第一便是“念佛”。此“念佛”,指的就是“心中忆念、忆想佛”的意思。又,在《阿弥陀经》中所提及 “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”一...

    释修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55242602.html
  • “念佛三昧”行法初探

    “如来记说”开始,逐步组合为、四、六[2],《增一阿含经》中,六以外,增列“休息”、“安般”、“念身”、“死”,成为十[3]。但所增四,其性质是不同于六念的。“佛随念”本来的内涵是...佛摄受经》(大正12,349c)云:  若诸有情生彼土者,皆不退转,必不复堕诸险恶趣、边地下贱篾戾车中,常游诸佛清净国土,殊胜行愿念念增进,决定当证阿耨多罗菩提。  原始佛教的六(十)虽于念境...

    释果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3245077.html
  • 《大般涅槃经》的佛性论(3)

    trinismryupasathanani), 为佛十八种不共法之一, 佛以大悲摄化众生,常住于中,无有喜忧之情。 第一 住, 谓众生信佛,佛亦不生欢喜之心,常住于正念正智之中 ...第一义空”即 是中道,故佛性亦是中道。 因此要了解佛性的意义,必先了 解何谓“空”、“第一义空”、“中道”。 由于此词普遍 出现在许多不同宗派思想的典籍, 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0145466.html
  • “安那般那”初探

      “安那般那”初探  释空理  大   纲  一、前 言  二、安那般那的源流—印度到中国  、安那般那的缘起  四、安般念之大意  五、安般法到数息法的转变  六、数息的方法  (一)数息法...还是极为重视小乘禅观法中的六妙门呼吸法。[7]  、安那般那的缘起  佛教是解脱道,终极目的是脱生死离轮回。众生的生死轮回主因虽是源于“无明”,但始终与染著五欲的“快乐”相关。为了有效的对治五欲及...

    释空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3245668.html
  • 佛教对饮食的看法

    吉祥尊贵相”。  开始吃饭时,要作,就是在第一口饭时,心中默念:“願断一切恶;”在第二口饭时,心中默念:“願修一切善;”在第三口饭时,心中默念:“願度一切众生断恶修善,普共成佛。”吃第四口饭时才可以...得多求,坏其善心。譬如智者,筹量牛力所堪多少,不令过分,以竭其力。”  一、德六味妙饮食  以上这段经文是讲饮食。人以食为天,不仅是人,一切有情生命都以食为头等大事。大家在公园里一定都有看到鸽子、...

    正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3646161.html
  • 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(2)

    使用“无忆”、“无”、“莫忘”句之授戒与独特的引声念佛,故称为净众派念佛法门。  金和上为弘忍弟子智诜禅师的第三世孙,而与中国净土宗第三代祖师承远大师师兄弟。故其法系为:弘忍─智诜─处寂─无相─无...之记载,金和上每年十二月与正月,常集僧俗男女举行引声念佛法会[128]。所谓引声就是尽一口气直到绝声为止的念佛法,而且必须“无忆”、“无”、“莫忘”。金和上将此句配属戒定慧学,说是达磨直传的总持...

    杨白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147537.html
  •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

    则生六欲天。”这是佛陀为未得道者、或眷恋五欲的人,所施设的方便教法。后来佛陀为皈依者说皈依,即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皈依就是---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后来又加上念戒、念施、念天,就成为六念处。...已经有净土思想的经典流传。龙树造(十住毗婆沙论),在(易行品)中有谓:“阿弥陀本愿如是:‘若人称我名自皈,必定得阿耨多罗菩提。’是故常应忆念。”继庄严、法华经典之后,净土经典出世。可能净土经典...

    于凌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45248578.html
  • 宗舜法师:《阿弥陀经》夏莲居会集本商兑

    要解》中也说:   “阿鞞跋致,此云不退。一位不退,入圣流,不堕凡地;二行不退,恒度生,不堕二乘地;不退,心心流入萨婆若海。”(卷,第155页)   “一生...如前云五种因缘,故得不退。若到彼己,闻法入真,方可论位、行、不退也。若不尔者,文云多有一生补处,岂此土初生之人便登等觉耶?一生补处,如观音势至位邻妙觉,次补佛处。无量无边,亦显其多也。”...

    宗舜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1049203.html
  • 宗舜法师:《浙藏敦煌文獻》佛教資料考辨

    法行檀波羅蜜是則照明菩薩道如是須菩提   菩薩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薩道具足已能得阿   耨多羅菩提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   慧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何等十八一諸佛身无   失二口无失无失四无...目第八要具義方得名預流一具果向无漏道故   此21字抄的是唐/圓暉《俱舍論頌疏》論本第二十三中的一段話。原文如下:   問:何緣此名,不目第八?答:要具義,得預流名。一,具得果向無漏道故;二,...

    宗舜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5649739.html
  • 陈鹏释译:唯识四论(2)

      二别境五者。  此别标,下列名。  一欲[注释:欲:别境心所,指对于可乐的外境生起希望之性,并辛勤追求。],二胜解[注释:胜解:别境心所,指对某事物稳定成熟的见解。],[注释::别境心所,...指「」能生「定」。常常忆念正理,就会心情专注,安定得生。]为业。谓数[注释:数:屡屡、经常。]忆持曾所受境,而不忘失,能引定故。么地者,此去等持[注释:等持:不断的坚持。等,不间断。]。于所观境令...

    陈鹏释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5250002.html